技术文章

支持基本生命的抢救顺序与给药途径 

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9-09-18 16:34
传统的初级心肺复苏术顺序是A(开通呼吸道)-B(人工通气)-C(胸外按压),研究表明按照传统的初级心肺复苏术顺序实施成功率较低。近些年来常常借助“生命链”的概念来说明对心脏骤停做出迅速反应的重要性,所谓“生命链”,就是指决定心脏骤停转归或结局的若干决定性环节。“生命链”主要包括4个环节:①早期判断心脏骤停,启动医疗急救服务(EMS)系统;②早期心肺复苏;③早期电除颤;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(由专业急救人员、医院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进行)。电除颤在整个“生命链”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。因此,如果能够改变心肺复苏的顺序,可大大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。实践表明心肺复苏的三个步骤中,首先是C,而B在允许的范围内可延迟,即CAB更实际些。但执行C不能代替B,如果有体外除颤设备,则首先要除颤,即按D-C-A-B顺序。 
应规范给药途径: 
在心肺复苏过程中,人工通气和心脏按压是基础的生命支持,其主要作用是以人工方式维持机体供氧并推动血液循环,以确保人体重要器官的最基本血液供应,在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合理的复苏药物应用则可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。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,我们发现心脏复苏药物给药途径有人仍采用心内注射给药,心内注射给药往往终止体外心脏按压,延误了抢救时机,而且还容易损伤心脏的血管(冠状动脉)。因此不主张心内注射给药。复苏药物给药途径有外周静脉、中心静脉、骨内及气管内给药。尽管中心静脉给药药物发挥作用时间快,但是需中断心肺复苏术,操作复杂,易发生气胸、动脉损伤等并发症。因此,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。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,则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ral液体并抬高肢体 10~20秒,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。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,可行骨内给药。骨内给药穿刺部位常常选择胫骨前、髂前上棘、股骨远端等部位,骨内给药可以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。在紧急情况下,如果静脉或骨内穿刺均无法完成,可经气管插管,从气管导管中将药物滴入,其剂量应为静脉的2~2.5倍,稀释5~10倍,直接注入气管。   
心肺复苏中仍主张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α肾上腺受体,提高动脉舒张末压,增加周围血管阻力,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和增加冠脉灌注压,防止动脉萎缩,增加心脏血液供应,同时它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;肾上腺素还能通过对β受体作用,增加心肌的收缩性并使心肌颤动的细波变粗波,利于电除颤。其应用指征是:心脏停搏、无脉性心律及经电击无效的室颤和室速。以往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,多主张增大肾上腺素给药剂量,当首次给予lmg肾上腺素无效,再给予3mg肾上腺素,若仍然无效还可再给5mg肾上腺素,每次给药间隔为5分钟。有人甚至提出按照每千克体重给予 0.1~0.2mg 肾上腺素的超大剂量用药方法,认为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心肌灌注压,增加脑血流量,还可明显提高心脏的复跳率。近些年来在心脏骤停的研究中,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(1mg)相比,发现大剂量肾上腺素并不改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或神经功能,反而还可使复苏成功率下降,因此不主张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。目前对肾上腺素推荐剂量为“lmg”,静脉注射或骨内给药,3~5分钟重复1次。仅仅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过量时才可考虑应用较高的肾上腺素剂量。 


关闭